Blogtrottr
UDN健康醫藥
健康醫藥:精選不可不知的醫療常識以及最hot的生活議題,分為「健康話題」、「醫藥中心」、「美容兩性」、「生活話題」、「環保生態」等單元。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陳瑩經驗談/訓練孩子表達 母子相處像朋友
Dec 27th 2012, 02:40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專題報導】

【陳瑩經驗談】

訓練孩子表達 母子相處像朋友

「以前別人摸他的臉,他就會很生氣跳起來,要不斷告訴他,不喜歡可以講出來。」民進黨婦女部主任陳瑩的孩子罹患亞斯伯格症,從一開始的不了解,現在已經找出讓孩子與亞斯柏格症相處的方法。

孩子還小,陳瑩和家人就發現孩子有些不一樣。不高興時,孩子會用頭去撞地板;一歲時在娃娃椅上吃東西,旁邊人都要很小心,不能讓東西或是食物掉在地板上,否則他就會哇哇叫,不肯再吃。陳瑩說,父親覺得她應帶兒子就醫,但她總覺得孩子很聰明,沒有問題。

兩歲多時,陳瑩拿小提琴給孩子玩,孩子一玩就是2小時,即使手腫了,還是樂此不疲。陳瑩說,看得出來小朋友很執著。帶孩子去醫院評估,第一次被說是智能不足,陳瑩不相信,到第二次才被診斷出來。

陳瑩說,亞斯伯格症的孩子生活很「固定」,但是遇到她這個不愛按牌理出牌的媽媽,發展出另一套相處之道。孩子現在周一到周五在南部跟阿公阿嬤,按時起床、念書、睡覺,周末她回家就帶孩子去玩,此時也是孩子說心事的時間,兩人相處比較像朋友。

亞斯伯格症孩子表達能力比較不好,陳瑩說,孩子講一件事情時,實際上可能是想講另一件事情。舉例來說,她坐車要回台北,孩子會說「媽媽妳用走的去台北」,或說「妳不要坐直達車要坐區間車」。但實際上孩子想講的是:「我捨不得妳離開」,她訓練孩子表達,孩子現在就會說:「媽媽,跟妳相處時間還不夠,捨不得妳離開」。

由於表達能力不好,無法確認別人的想法或意圖,面對同伴惡意行為時,也經常無條件接受,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邱玉京說,亞斯柏格症孩子比較容易被欺負。她建議,家長可藉由日常關懷、傾聽,察覺孩子是否受委屈,如身體受傷、情緒的變化或身體出現疼痛、不願意上學等,協助孩子建立保護自己的能力。

三總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說,社會大眾也要給予亞斯伯格症患者尊重和包容,尊重有不同想法的人。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tea2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