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UDN健康醫藥
健康醫藥:精選不可不知的醫療常識以及最hot的生活議題,分為「健康話題」、「醫藥中心」、「美容兩性」、「生活話題」、「環保生態」等單元。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江東亮/錢永遠不夠用──全民健保的終極挑戰
Oct 2nd 2012, 00:04

【聯合報╱江東亮】

全民健保開辦以來,所有健保局總經理和局長,除了葉金川以外,都要跑三點半,所有衛生署長,除了張博雅以外,都要為健保收支短絀大傷腦筋,甚至辭職下台。看起來,錢不夠用似乎是全民健保的終極挑戰。

全民健保的錢不夠用──是收入太少,還是花費太多?

根據健保局資料,以2011年為例,應收保險費為4695億,應付醫療費用4582億,剩餘113億,但填補歷年短絀後,仍不足55億。

事實上,全民健保經常出現財務赤字,但由於健保局的管理能力相當不錯,加上擴大費基、提高保險費率,以及挹注菸捐、公益彩券分配等額外收入,缺口一直都不大。

追根究柢,終極挑戰其實來自:醫療費用上漲速度比保費收入快。與開辦當年比較,2011年健保保費收入大約成長1.0倍,但醫療費用卻成長1.4倍。

更糟的是,同一時期平均家戶可支配所得只增加12%。因此,多繳保費即意味排擠其他家庭消費支出,也難怪大家對提高保險費率的政策非常不滿意。

展望未來,我們的收入會大幅增加嗎?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全球金融危機不斷,現在邁入第二個十年,經濟發展仍然跌跌撞撞,台灣甚至出現罕見的連續十個不景氣藍燈,勞委會主委亦剛為基本工資調漲跳票而掛冠求去,短期內實在看不到逆轉勝。

所以,是不是能夠體諒大家希望降低二代健保費率、調高補充保費扣繳門檻的鬱卒心情?

另一方面,控制醫療費用高漲的可能性又如何?

根據健保局資料,從2001年到2011年名目醫療費用的年成長率為4.1%。進一步分解後,可以發現成長率來源分別為:醫療通膨0.4%,保險人口增加0.6%,保險人口老化1.2%,以及醫療服務密度1.9%。其中,醫療通膨、保險人口增加及老化皆非協商因素,亦即2.2%的成長率不在衛生署或健保局的控制範圍。

因此,只剩下醫療服務密度!就分解方法而言,醫療服務密度是殘餘值,內容包括但不限於醫療服務量的增加、醫療資源投入組合的改變、新醫療科技的引進、對醫療品質的要求等等,而這些因素又有更上游的決定因素,例如:醫療市場結構、醫療支付制度、醫療科技創新,以及社會的期待。

所以,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仍然很多。例如,實施風險校正之論人計酬支付制度,以避免目前論量計酬制度下,「多做,多收入」的誘因。

其次,普遍提供優質就醫資訊,以鼓勵病人選擇適當就醫場所。又如,建立醫療科技評估制度,決定引進新藥物、手術、儀器或設備的優先次序。此外,推動由病患本人或家屬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在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予心肺復甦術等等。

然而,這些新健保政策或制度,不一定都能減緩醫療費用的上漲速度,有的甚至會增加醫療費用的支出。但可以預期的是,將有助於減少醫療資源浪費以及提高醫療利用效率。

最後,必須特別指出的是,隨著台灣醫院不斷大型化,醫療體系大傾斜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就每千人口急性病床數而言,現在美國已經下降接近3張,而台灣卻超過6張;就住院狀況而言,相較於美國每9人住院,只有1人住醫學中心,台灣入住醫學中心的比率竟然高達三分之一。

這種醫療市場結構扭曲的趨勢,應該與醫療服務密度每年成長1.9%有密切關係,而且遺憾的是,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以後任何醫療院所不管如何努力,氧氣都會越來越稀薄──事實上,全民健保錢不夠用的挑戰,也將更加嚴峻。

(本文作者江東亮,為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tea2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