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UDN健康醫藥
健康醫藥:精選不可不知的醫療常識以及最hot的生活議題,分為「健康話題」、「醫藥中心」、「美容兩性」、「生活話題」、「環保生態」等單元。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該如何面對夢魘?
Jan 15th 2013, 09:06

【內容摘自《夢境完全使用手冊》,作者Stephen LaBerge, Ph.D、Howard Rheingold/譯者蔡永琪,橡實文化出版】

夢魘的成因與治療

根據研究顯示,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成人都有夢魘。某份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在一群三百個人的團體中,幾乎有四分之三的人,至少每個月做過一次夢魘。在另一份研究裡,百分之五的大學新鮮人提到,他們至少每週做過一次夢魘。如果這個比率可以適用於普羅大眾身上,那麼,或許有超過一千萬的美國人,每週都受到這種逼真、恐怖的經驗所折磨!

影響夢魘發生頻率的因素,有部分來自疾病(尤其是發燒)、壓力(青春期困境、搬家、學校或工作不順利)、感情關係出問題,以及心理創傷事件,例如:遭受搶劫,或遇到嚴重大地震等,心理創傷事件可能導致一系列長期重複的夢魘。

有些藥物與醫療會導致夢魘增加,原因是許多藥物會壓迫快速動眼期,產生的反彈效應。如果你醉醺醺地睡著,你可能會有五到六個小時都睡得很熟,只做一點點夢。之後,酒精的效應漸漸消退,你的大腦則準備好要補足因酒醉失去的快速動眼期睡眠,因此,在剩下幾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裡,你可能會比平常更密集地做夢。這個密集度會反映在夢境的情緒上,而且往往都是不愉快的情緒。

有些藥物因為會提高快速動眼期系統的某部分活動,因此似乎會促進夢魘發生。其中一種藥物是用來治療巴金森氏症的左多巴(L-dopa),以及用來治療某些心臟疾病的β阻滯劑(beta blockers)。研究指出,清明夢較容易發生在密集快速動眼期,因此,我認為導致夢魘發生的藥物,可能也會促成清明夢產生,這是我接下來幾年想做的研究主題。我的看法是,不論密集的快速動眼期會引發愉快、興奮或是恐怖的夢境,都有賴於造夢者的態度。

我相信,處理不愉快夢境的最佳地點,就是自己夢中的情境。我們用自身的恐懼為原料創造出夢魘,問題是我們為何要害怕,自己認為絕對不會發生的事?預期的事物會影響我們的現實生活,除此之外,還會決定我們的夢境生活。

在你的現實生活裡,當你走在幽暗的街道裡,你可能會害怕有人會傷害你。然而,如果真有個黑衣人拿著刀子跳到你身邊,首先,得真的有個持刀壞蛋躲在附近巷弄找受害者才有可能。相反地,如果你夢見自己走在幽暗的街道上,害怕被攻擊,你幾乎就一定會遭受攻擊,因為,你可以立刻想像出有個壞蛋在等著你;但是,如果你沒有想到那個狀況是危險的,壞蛋就不會出現,攻擊事件也不會發生。你在夢中唯一的真正敵人,就是你自己的恐懼。

大多數人心中都藏有無用的恐懼,害怕在大眾面前說話,就是常見的例子。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發表談話並不會造成傷害,但對於公開談話的恐懼感,不會因為知道這個事實而排除。同樣地,當我們可以理解夢魘,就會知道夢中的恐懼是沒有必要的。儘管恐懼無用,但還是會令人相當不悅,使人力量減弱。有個方法顯然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那就是擺脫不必要的恐懼,但是要怎麼辦到呢?

以行為修正治療恐懼的研究顯示,單單讓人們明白他們所恐懼的物體無害,是不夠的。怕蛇的人可能清楚「知道」襪帶蛇是無害的,但是看到牠還是會感到害怕。學會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面對恐懼,一步步接近恐懼的物體或情況。每次遇見你所恐懼但無害的事物時,你就會從經驗得知,那傷害不了你。這是我們建議用來克服夢魘的方法,許多案例顯示這個方法很有效,甚至連小孩子都可以使用這個方法。

運用焦慮感

根據佛洛伊德的看法,夢魘是受虐狂願望成真的結果。這個古怪概念的基礎在於,佛洛伊德深信,每個夢代表一個願望的實現。「我不明白為何夢境不能和清醒時的想法一樣多變,」佛洛伊德開玩笑地繼續寫道:「我不排斥這點……關於夢境這個較方便的概念,只有一點無關緊要的障礙,那就是夢境並不是恰巧反映出現實。」對於佛洛伊德而言,如果每個夢只是願望成真,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夢魘──夢魘的受害者一定也暗自希望遭到凌辱、折磨或被迫害。

我不認為每個夢都代表一個願望,我也不把夢魘看作受虐狂的願望成真,而比較是將夢魘當成適應不良的結果。當我們遇見引發恐懼的狀況,慣性行為卻毫無用處時,焦慮感就會油然而生。夢境焦慮的人需要用新方法,來克服他們夢中所呈現的情況。

如何透過清明來應付導致焦慮的狀況呢?試著這麼想,一般做夢的人就像是怕黑的小孩子,這個孩子真的相信暗處躲著怪物;而造夢者就像年齡較大的孩子,仍然怕黑,但是不再相信暗處真的有怪物。這個孩子可能會害怕,但是他明白,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因此可以控制這份恐懼。

焦慮感源自於兩種情況同時發生:一、對於感受到威脅的情況,我們覺得恐懼(或許不是很好的定義);二、我們不確定如何避免糟糕的結果時。換句話說,當我們害怕某事,而我們又無法從行為資料庫,找到克服或避開這件事的方法時,我們就會出現焦慮感。

焦慮感具有一種生物功能:可以提醒我們要更小心審視情況,重新評估可能的行為路線,尋找被忽略的解決之道。簡言之,就是要變得更有意識。

當我們在夢中感到焦慮時,最適當的反應就是轉為清明,以及用有創意的態度來面對當時的情況。事實上,焦慮感似乎常常自動產生清明(比如說,在我第一年所記錄的六十二個清明夢裡,有四分之一都是如此),夢中的焦慮感,甚至總能導致知道有此可能性的人產生清明。藉由練習,夢境焦慮感可以變成可靠的夢境徵兆,這不會比恐怖的稻草人更危險,還會指點你該在哪裡做些修補工作。因為在夢裡沒有什麼好恐懼的!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tea2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